↖ 点击关注“御承雅赏”
皇室御品·宫廷私珍
收藏资讯平台
文|蔡暄民
编辑|御承雅赏
纵观近十余年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落槌记录,真正引领收藏界风骚的还是明清官窑瓷器,尤其受人追捧的是清三代御窑遗珍,存世数量的众寡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因素还是藏家的审美情趣起了决定的作用。
虽然其间曾出现宋汝窑洗拍出两个多亿高价,元青花鬼谷下山拍出两个多亿,宋定窑钵1.5亿等等,屈指算来,囊括全球所有拍卖公司记录也不超出10件拍品,而明清官窑过亿的比比皆是,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在15年前就以1.5亿港元成交,近年的书“成化”款的斗彩鸡缸杯又拍出2.5亿新高。
明清官窑器在各大拍卖行居高不下的局面,尚能维持多久?我不敢轻易断言,但有一点是我敢于先下结论的:最后,跑到价格顶峰终点的一定是唐宋高古瓷。
北宋 定窑白釉印花牡丹花口碗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
宋官窑青釉盏托
故宫博物馆藏
首先,我们从玩瓷者的轨迹中来看:往往刚跨入收藏中国古陶瓷门槛的藏家,最先喜欢的是明清瓷,特别钟情清三代官窑,因被它华丽漂亮的外衣所迷恋,觉得好看,美!
确实,清三代官窑佳器无论从型制到胎釉,从纹饰到画工均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喜欢它,收藏它是理所当然的事。特别是初涉瓷坛的人,很容易产生顶礼膜拜的狂热心态,沉醉在这些浓艳的,华丽的,多姿多彩的诸多品类中,痴迷,疯狂···这是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想法,对美的迷恋。
清 雍正 粉彩菊花盘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大凡收藏官窑的人都有这个过程。像刚从学校毕业步入港澳社会的年轻人,大多会喜欢上灯红酒绿,纸迷金醉的世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渐渐对那些五颜六色的繁华失去兴趣,钟情平淡而随和的家庭式温暖,一步入老年,更会向往恬静、质朴的田园生活,盼望回归自然。人的生活行为轨迹大凡如此,而痴迷古陶瓷的收藏者也逃不出自己的轨迹,开始喜欢清三代,渐渐移情于元明的,最后钟情在唐宋高古瓷。
宋 定窑白釉莲花花口盘
旧金山 亚洲艺术博物馆
南宋官窑直嘴壶
御承堂博物馆藏
艺术的最高境界以简单、质朴、厚重取胜,而唐宋高古瓷正是符合这一审美的最高标准。特别是宋瓷——五大名窑,达到了有瓷史以来最顶峰的地步。五大名窑颜色均很简单:白,青,紫,蓝;器也不复杂,除了定窑有划花、刻花、印花诸多工艺外,其余四窑均无纹饰或少有纹饰,显得十分素雅,靠那养眼的晶莹釉色和变化的灵动开片取胜。它会从心灵深处和你进行细细的交流。尤其是当您把玩过清三代的奢华,元明瓷的壮观秀美后,更会感到宋瓷的典雅端庄,沁人心脾!
钧窑,大英博物馆藏
宋朝是我国历史成就最辉煌的朝代,无论是书法绘画、词赋以及瓷艺均独步诸朝。因此,曾有“宋以后无华夏”之说。将宋定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一点不为过。宋不光产生了五大名窑,另未列入名窑而不输给名窑的还有——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吉州窑、耀州窑、建窑、湖田窑等等,这些窑口的精品均称得上中国的瓷魂。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我在盘桓日本古玩店的时候,竟意外发现,里面几乎没有清三代的东西,最受店家推崇的还是中国高古瓷。即使一些高古残损件也被供奉在颇为显要的位置,足见他们对中国高古瓷的推崇和敬仰,也说明,日本收藏家的审美情趣到了成熟、老到的地步。
曾经浮华喜淡泊。审美情趣的走向一定是沿着如此的规律演进。中国的富裕之路只走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尚欠内涵的土豪阶层追捧华丽的外表是必然的现象,收掠暂时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清三代官窑器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造成如今价格倒置的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但这一定是暂时现象,随着收藏人士眼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成熟,阅历的增加,最终一定会更多地移情在高古瓷上,现在尚是收藏高古瓷的良好时机。收藏必须具备特有的超前意识,人弃我取,人舍我要。到了大家开始追捧它的时候,你再去追大潮已为时晚矣!
我可以非常有信心的预测:要不了十年,中国高古瓷会成为全世界顶级藏家疯狂搜寻的宝物。其现在被低估的价值到时也会被真正释放出来,未来独占中国古陶瓷价格鳌头的一定是唐宋高古瓷!
近年拍卖精品宋瓷欣赏
成交价:2.94亿 港币
北宋 汝窰天青釉洗
2017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 RMB 2091 万 (2588万港元)
南宋 官窑菊瓣盘
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港币2812万
北宋 定窑白釉划莲塘浮鸭纹葵口盌
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 RMB 3201 万
南宋 官窑十棱葵瓣洗
2016年6月1日 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 RMB 6077万
南宋 官窑粉青釉纸槌瓶
2008年4月11号 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 RMB 7807万
南宋 建窑油滴天目茶盏
2016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
成交价1.13亿港元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2015年4月7日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 RMB 1.18亿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2014年4月8号 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 RMB 1.69亿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2012年4月4号 香港苏富比
戳下文,再读一篇
部分图片来源于动脉影及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