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Home 御承学堂YuCheng ClassRoom 馆藏 | 山西省博物院高古瓷欣赏!

馆藏 | 山西省博物院高古瓷欣赏!

时间Time:2021-01-03 20:09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约40万件,荟萃山西文物精华。

其藏瓷,年代序列完整,品种类型齐全,名窑精品荟萃,地域特色鲜明,尤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



青釉托盞

北魏

通高6.7厘米。盞口徑9.1、足徑3.3厘米,托口徑15.3、足徑6.4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


盞口微斂,圓弧壁,小餅足,足外撇,底略凹。托為淺曲腹,矮餅足,底內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質較細。施青綠釉,密布大小不等開片。



青釉龍柄雞首壺

北齊

高48.2厘米。

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


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壹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壹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只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略粗,呈淺黃色,質較堅。


青釉高柄燈

北齊

高48.1、口徑14.2、底徑19.3厘米。

2003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徐顯秀墓出土。


燈由燈碗、長柄、底座三部分組成。燈碗呈缽形,直口,弧壁,深腹,外壁飾八瓣仰蓮紋。圓形高直柄,柄上有三組聯珠紋帶與四組雙弦紋相間排列。覆盆形底座,平底,座面飾八瓣覆蓮紋,底部有兩道凹弦紋。粉白色胎,胎質稍粗。釉呈黃綠色,施釉不均,有細小的開片,積釉處釉色較深。


青綠釉蓮瓣紋燈

北齊

通高45.5厘米,盞徑17厘米,底徑19.5厘米,柄長25.9厘米。


斂口,圓唇外有棱,其下壹周聯珠紋,圓腹,平底,底部起棱壹周,腹壁上貼有忍冬、蕉葉、佛家背光和月牙寶珠等花紋,接於底部棱上、花紋上部高出器口、底部中央有凸榫,插入堅柄內中央。堅柄,上口略外撇,直柄中部有壹周聯珠紋及兩周棱紋,其上壹周蓮及蕉葉弄劃紋,下為忍冬紋。圓座,座體飾倒置寶相蓮瓣,下覆圓蓋,底有壹周聯珠紋。通體黃綠釉,有細小冰裂紋。


黃釉印花扁壺

北齊

高27.5、口徑5.7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玉門溝出土。


橢圓形口,短束頸,梨形腹,腹部扁平,高圈足。正背面模印相同紋飾,呈淺浮雕狀。腹壁正中站立壹胡人,左手持物似骨朵,身前兩側蹲坐兩只獅子,獅子扭首向前。壺壁兩側模印象首,長鼻垂於底部。聯珠紋邊框。口部、足壁部分模印聯珠紋蓮瓣。該器明顯受外來文化影響,是北朝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青釉三系單龍柄壺

高46.7、口徑13.2、底徑13.4厘米。

1989年山西省汾陽市北關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梅淵墓出土。


盤口,束頸,豐肩,圓鼓腹,平底。頸部有三道粗弦紋。肩壹側塑龍首雙泥條長柄,龍首低垂,銜於壺口,柄末端粘三個小圓餅;另壹側均勻分布三個泥條盤成拱形系,下端粘壹小圓餅。胎質較細。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層光亮,施釉不均,局部有流釉和縮釉現象,腹下部露胎。


白釉人首執壺

高31.2、口徑9.8*5、底徑7.8厘米。

1956年山西省太原市石莊頭村出土。


扁弧形口,細束頸,橄欖形腹,扁條形柄,外撇足,足心內凹。柄與口沿形似帶莖荷葉,上塑壹童首。整體造型有濃厚的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特征。釉色黃白,釉面較亮,施釉至足,足底無釉。執柄上流釉至下腹部,釉層明顯閃青。流下腹部刻出壹道竹節紋,其下端貼花。執柄下部也有貼花裝飾。



黃綠釉絞胎枕

高7.5、長13.6、寬8.2厘米。

1993年山西省朔州市西站出土。


長方形,枕面略下凹,邊緣抹角,四壁較直,平底。施黃綠釉,有細密開片,底部無釉。枕系上下兩部分接合而成,除底外其余為絞胎。




青釉刻花碗

北宋

高8.4、口徑21.1、足徑5厘米。

1986年山西省河曲縣五花城村出土。


敞口,斜直壁微弧,小圈足。通體施青釉,足沿壹周無釉,釉層光亮,釉面密布小棕眼,釉層中刻花處有較稀疏的小氣泡。碗內壁上部壹周弦紋,內刻折枝牡丹花,花瓣、花葉都劃出花瓣、葉脈紋路,外壁口下壹周弦紋。采用“偏刀”、“直刀”、“斜刀”和“篦劃”等刻花方法,增加了花紋的立體感。外壁可見清晰修坯弦紋,足沿粘沙。陜西銅川耀州窯燒造。




白釉鏤空熏爐

北宋

通高11.7、口徑6.1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爐呈卵形,細短柄,喇叭形底座,邊緣壹周斜削。爐蓋鏤空,扣於子口爐身之上。細白胎,堅致。白釉閃青,光亮,無開片。山西介休窯燒造。




白釉三叉提梁壺

高16.5、口徑4.4、底徑5.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壺口內凹折壹平臺,中有壹圓口,斜肩,圓曲腹,腹壁壹周有六道細印痕,圈足。腹上部置壹圓流,肩部有壹弓形提梁,提梁前端分三叉,每叉下端貼附圓形花飾,後端塑為繩編狀,下端貼附如意形花飾。肩部有兩道細弦紋。器表釉色白中閃青,底足壹周無釉。




白釉弦紋蓋罐

通高14.5、口徑8.7、足徑5.8厘米。

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年)閻德源墓出土。


小方唇,短直領,圓鼓腹,圈足。拱頂折沿蓋,小圓錐狀鈕。白胎,胎質細膩。滿釉,圈足壹周及底心刮釉。釉色白中泛黃,釉層光亮。蓋沿積釉處呈黃色。鈕外壹周弦紋,罐肩部兩周細弦紋。河北定窯燒制。




青釉刻花盤

高3.6、口徑18、足徑6.6厘米。

山西省侯馬市出土。


敞口,淺腹,下腹稍斜折,矮圈足。胎為黃褐色,胎質細膩。通體施青綠色釉,釉面光亮,密布有小氣泡和棕眼及大小不等的隱形開片,底足露胎。盤內底刻弦紋壹周,弦紋內刻有盛開的蓮花和荷葉圖案,刀鋒犀利,外壁斜折處有壹周弦紋。陜西耀州窯燒造。




鈞釉紅斑碗

高4.7、口徑13.3、足徑3.9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出土。


小直口,斜直壁,淺腹,小圈足。釉色月白,施釉近足。釉層較亮,上有稀疏淺隱開片和氣泡,口部壹周釉呈淺黃灰色,外壁近足處積釉較厚,足部有淺醬色護胎釉。碗心有呈“Z”形紫色圖案。(有學者認為此器的年代應屬金—元代。)




鈞釉匜

高5.7、口徑15.3、全長22.5厘米。

1977年山西省應縣城關出土。


方流較長,流下壹執環,斂口,扁鼓腹,平底。施天青色釉,釉層較亮,有小棕眼,密布淺隱的魚鱗開片,內底可見“蚯蚓走泥紋”。口沿釉薄,外壁有幾處流釉,呈明顯的乳濁狀。底部有五個支釘痕。




白釉印花碗

高8.1、口徑19.5、足徑7.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下王莊出土。


侈口,深腹,矮圈足。白胎,質細堅致。白釉泛黃,釉層較亮。碗內壁為印花裝飾。碗心為放射狀花紋,內壁印三朵纏枝荷花。碗內底壹周有九個橢圓形支釘痕。




白釉剔花牡丹紋枕

高16.6、面長32.4、寬28、底長26.5、寬22.3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出土。


枕面近似圓角梯形,前窄後寬,中間下凹,兩邊翹起,壹周出檐,邊壁豎直外撇。平底稍出小平臺,底中部有二個小孔。黃白胎,胎質較粗。施釉至出臺處,釉色黃白。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邊壁壹周分前後兩欄,模印牡丹花葉。



白釉褐彩牡丹纹盒

通高2.7、口径10.2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


浅拱形盖,顶部平缓,盒身子口,壁微外撇,浅隐圈足。浅赭黄色胎,胎质稍粗。施釉及化妆土至近足处。釉色白中泛黄,釉层较亮。盖面绘褐彩折枝牡丹花,边沿一周变形花卉卷叶纹。酱彩表面干涩,纹饰朴素淡雅。


白釉褐彩诗文椭圆形枕

高14.2、长27、宽24.2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街出土。


椭圆形枕面,下凹,一周出檐,边壁竖直微外撇,近圆形底,四边出一周小平台,底部正中有两个小孔。施釉至底部出台处。浅黄白色釉,釉层光亮。枕面边缘一周划有三道波浪纹,中部褐彩书写“高捲绣帘观夜月,低垂银幛玩秋金灯”的诗句。


绞釉玉壶春瓶

高18、口径5.6、足径6.2厘米。

山西省朔州市曹沙会村出土。


敞口,细长颈,球形腹,圈足。浅黄白色胎,胎质较粗。施釉近足,釉色白,密布极为细碎的开片。白、褐红两种化妆浆相混合,经适当搅动再施于坯体上,其纹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有学者认为此器的年代应属金—元代。)


黑釉油滴盏

高4.5、口径9、足径2.9厘米。

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


侈口,弧壁,深腹,矮而小圈足。施黑褐色釉至近足处,釉面较亮,在釉层表面散布着银灰色“油滴”。


黑釉剔花瓶

高24、口径5.4、底径13.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


小口,圆折肩,曲腹内收,隐圈足。胎为黄白色,胎质稍粗。黑褐色釉,釉层较亮,釉面密布小棕眼和大大小小的气泡疤。施满釉,裹足刮釉,足心刮釉成“十”字状。口部以下一周剔刻十一瓣花瓣,肩及上腹一周剔一支卷叶纹,剔刻技术娴熟,线条简练粗犷。


黑釉剔花罐

高22.6厘米,口径10.5厘米,腹径37厘米。


通体施黑釉,乌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纹,腹部缠枝牡丹大朵怒放。技法自由奔放。


钧釉红斑花口盘

金—元

高2.6、口径13.2、足径4.9厘米。

1959年山西省大同市西郊M31出土。 


九瓣莲花口,微敛,花口刮削工整。浅折腹,圈足,足内壁斜削。釉色月白,釉层较亮。施釉近足,足底心积釉呈凸起状。釉面有稀疏开片,开片处呈紫褐色线条,内壁有三块紫斑,足及下腹有褐色护胎釉。


钧釉双耳三足炉

蒙元时期

高18.5、口径14.6、腹径17厘米。

1958年山西省大同市宋家庄至元二年(1265年)冯道真墓出土。


直口,平折沿,直颈,扁鼓腹,长方形镂空双立耳,耳内一螭形饰与颈腹相连,三矮曲形蹄足。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层肥厚,底足有积釉。器形圆浑,胎体厚重,是山西著名的浑源窑产品。


青釉线条纹罐

高17.7、口径17.7、底径12.8厘米。

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出土。


窄唇,短领斜直,圆肩,斜腹,隐圈足,挖足较深。浅灰白胎,胎质细腻。釉色翠绿泛青,釉层光亮。釉面密布细小气泡,有稀疏大开片。满釉,口部、足沿一周无釉。由肩至底刮削出六十四道凹槽,凸起处釉薄而呈浅黄白色。浙江龙泉窑烧制。


白釉划花盖罐

通高10.9、口径5.3、足径4.9厘米。

山西省霍州市陈村出土。


宝珠形钮,浅平台子口盖。口部较小,扁鼓腹略下垂,圈足。肩部浅划一周卷草条带纹。白胎,质细。白釉闪青,光亮,内壁满釉,口部刮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白釉褐彩玉壶春瓶

高27.9、口径7.1、足径8.1厘米。

1955年山西省太原市南坪头村墓葬出土。


侈口,细颈,垂腹,圈足。足沿斜削,足心较平。胎为黄白色,稍粗。通体施釉,外部施釉至腹下部,内壁施釉仅至口部,釉色白中泛黄,釉面较亮。颈至腹有三组褐色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有两枝折枝卷叶花,下部绘有三朵扇形窄叶花,底部有墨书“刘山□”三字。


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高28、口径7.5、足径7.9厘米。

1983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出土。


侈口,尖唇,细长颈,斜肩,垂腹,圈足。腹部绘有三朵铁锈色卷叶花。胎为浅黄色,质较粗。通体施黑釉,釉面密布银灰色“油星”,因采用醮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处有蜡泪状流釉,底足有修胎刮釉痕。草叶浸在黑釉中,浑然天成, 给人一种文静深沉的美感,此为颇具特色的山西黑瓷装饰。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高28厘米,腹径32厘米。

造型浑厚敦实,色泽浓艳深沉。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


黑釉鸡腿瓶

元—明

高41、口径4.3、底径10.5厘米。

1993年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怀仁窑址出土。


小口,溜肩,长曲腹,腹向下渐内收,下腹及底外撇,隐圈足。赭灰色胎,胎质较粗,胎体厚重。绿褐色釉,釉层较亮,施釉至足,肩部上半部刮釉。全身有拉坯时形成的较深的螺旋纹,肩部一周划写有“都酒使司”四个字。


戳下文,再读一篇


日本人为何青睐高古瓷?从龙泉飞青瓷,解读日本藏家的收藏品味!

蔡暄民:高古瓷未来的升值空间

顶级高古瓷:上海博物馆珍藏品赏析

38件波士顿博物馆藏中国高古陶瓷!珍贵资料,值得收藏!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